close
《優婆塞戒經》【自利利他品第十】 



善生向佛請法說,什麽是菩提?什麽是菩提道?

佛說,如果離菩提無菩提道,就是沒有佛就沒有成佛之道。雖然有佛可成,沒去行菩薩道也成不了佛。

善生向佛請法說,聲聞緣覺所得道果,是不是菩提啊?如果是菩提,爲什麽說他們不究竟呢?

佛說,聲聞緣覺道不廣大,就是功德不廣大,智慧不足,不能成就佛果。別的經上有將聲聞緣覺稱爲究竟,那是方便說,事實上,屬二乘之道,和真正的菩提道比,不是一回事。佛在戒經上說明白了,和其他經典不一樣,聲聞緣覺證菩提只是方便說。菩提道者就是學果,世間說,四果羅漢爲無學,三果羅漢爲有學;出世間說,菩薩爲有學。聲聞的無學是在娑婆世界無學,在其他佛國土成佛道時,必須有學。一地菩薩高於四果羅漢果位,認爲這個世界有學,佛道無上我要成,佛法無上我要學,而聲聞緣覺不究竟。菩薩三大阿僧祇劫行六度萬行,這都是有學之處,學什麽,就學六度萬行;聲聞緣覺不修六度萬行,認爲是無學,只是在這個世間無諸漏。有的人行佈施,不是波羅蜜,即聲聞緣覺和一切凡夫、外道乃至七地菩薩,所行佈施達不到彼岸無極限,是有學,是未得菩提果。八地以上的菩薩修行佈施,可以達到彼岸無極限,是有學果。學果是化身成就,以神通自在力于十方世界化度衆生,是得菩提後才是學果。有學的菩提行人是有學盡智與無生智,勤心修習三十七道品,才能證得菩提果。盡智是無有障礙的智慧;無生智是自性自然具足的智慧。三十七道品是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知、八正道。四念處是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的四種正念。四正勤是已生惡令永斷,未生惡令不生,已生善令增長,未生善令得生,積極的斷除惡法,增長善法的四種精勤努力。四如意足是欲、念、進、慧的四種使修行能如意成就的力量。五根是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能生一切善法的五種根源。五力是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破除一切惡法的五種力量。七覺支是擇法、精進、喜、除、舍、定、慧七種能趣入覺悟的心要。八正道是正見、正思維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的八種遠離輪回,悟八正道的正確之道。這樣修行就是有學。自得解脫以後又讓衆生也得解脫,證菩提果爲學果。心能自調自身諸根不動,然後能調衆生是有學;自證菩提後,又讓衆生得解脫爲學果。修集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大悲三念是爲有學。修行證得具足十八種不共法,爲學果。十八不共法分別爲,

如來身無失者;如來語無失者;如來意無失者;無異想心者;無不定想心者;無不知想心者;信無上成者;欲無上成者;精進無上成者;慧無上成者;解脫無上成者;知見無上成者;身業隨智慧行者;語業隨智慧行者;意業隨智慧行者;過去知見無著無礙者;未來知見無著無礙者;現在知見無著無礙者。爲自利利他而造作諸業,爲有學;能利他就是利己,爲學果。入世隨世學世間法,爲有學;入世隨世而修出世間法,爲學果。爲救度衆生不惜身財,爲有學;爲救度衆生不惜身命財,爲學果。能教化衆生行善生到人天受樂的,爲有學;能教化衆生修無漏學證聲聞果又發菩提心的,爲學果。能佈施衆生一切財物的,爲有學;能行法佈施的,爲學果。能自破貪嫉的,爲有學;能破他人貪嫉的,爲學果。能受持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的,爲有學;教化他人也達到這樣的,爲學果。 



佛說,菩薩信根具足。這個“信根”就是信仰堅固,菩薩行人生生世世不舍菩薩道,在這個世界上信仰佛其心堅固,不是今天信明天不信。信仰法,不是今天信就修,明天不信就間斷。菩薩行人遇到多大難處,其心堅固,不退轉,能度化衆生,不爲衆生所化度。隨順衆生而化度衆生是菩薩;隨聲聞緣覺而化度聲聞緣覺是菩薩。隨菩薩行人隨處安樂,讓別人也得安樂。菩薩的自利利他有二,一是現世;二是後世。爲現世利益,有無常而不爲實;讓後世和現世都得利益,才是二利兼得。今生有成就,還能讓生生世世得成就,這才是自利利他。否則的話,今生再風光,此生結束,一切化爲烏有,這不是菩薩的自利利他。菩薩樂有兩種;一爲世樂;二爲出世樂。菩薩自己得樂,也讓別人得樂,這才是自利利他。照佛法去修,肯定能得到,暫時沒得樂,以後生也會得樂。

佛說,菩薩具足一法,唯一佛乘,在這個“一”的基礎上,還有二事,一是多聞;二是思維。是佛法都聽一聽,聽完之後用思維加以篩選。衆生的業報千差萬別,但今生就這一條做的不好,其他做的都很好。那就主要改這一條,其他的不要思維。不要把佛對衆生說的這些或者法師所講的都往自己身上對號,人不一定都不圓滿。無量劫來的修行,可能有一個地方謬誤或兩個地方不足,沒有關係,就解決當下這一個或兩個地方就行,其他的是說給其他衆生的。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。在這二法基礎上,還有三法能自利利他,一是憐憫衆生;二是勤修精進;三是具足念心,念心就是經常想到衆生苦,讓衆生得樂;經常有念佛心、念法心、念僧心。心裏有這個基礎,見到這個事,自然就會這麽做。還有四法;即行、住、坐、臥四威儀,處處都做得好。不在任何地方失儀讓自己或別人心生後悔,而讓他人生疑惑心。還有五法;一是信根堅固;二是持戒,處處是戒,處處不犯戒,去修、去行;三是多聞;四是佈施;五是智慧,多行佈施增長自己的智慧。還有六法;一念佛;二念法;三念僧;四念天;五念施;六念戒。衆生還有七種貢高我慢;慢我;慢他;慢佛;慢法;慢僧;慢世俗;慢外道。如果有人,見衆生有諸過失,發現了以後,不馬上糾正,先隨其意然後說法,使之調伏,這樣說法是菩薩。如果不順其意,便爲說法,是智慧不足的下品菩薩。

佛說,菩薩有兩種;一是樂親近善友,樂善友是能自利利他;二是不能親近善友,就不能利他。樂近善友還有兩種;一是樂於供養;二是不樂供養。對善友不能說佈施,只能是供養,供養善友、善知識;不樂於供養,自己修成就行,才不管他們;誰苦,我自己樂就行。樂供養還有兩種;一是能聽法;二是不能聽法。最大的供養功德是什麽,是能聽法受教化。如不能聽,不受他法化,等於供養功德減半,給多少錢只種福田。至心聽法還有兩種;一是能問;二是不能問。能問者就有所思維,能請法。佛鼓勵他的弟子請法,請法者,能自利利他。如果聽明白了而不去請法,就是光自利了,沒有利他。請法的人也有兩種;一是至心持;二是不至心持。聽聞佛法後,沒教別人去持,那就只能是自利,沒有利他,爲不至心持。既能自己受持,又能教別人受持,這就是自利和利他,爲至心持。至心持也有二種,一是思維;二是不思維。思維能得自利,不思維不能自利,也不能利他。

不思維就像囫圇吞棗,吞下去不知啥滋味。聽聞《優婆塞戒經》,要知道這部經解決自己什麽事了;自己身上有破戒的地方沒有;自己怎麽去持戒等。不去思維的會想,我一點不如法也沒有,一點也沒破戒等。這種人既不自利,也不利他。思維解義之人還有兩種,一是如法住;二是不如法住。思維以後要解義,解義以後戒行處處如法;如法思維,如法言行,如法行住坐臥。不解義的人聽完戒經跟沒聽沒兩樣,戒是戒,我是我。如法住者,也有二種;一是具有八智,一爲法智,聞法生智;二爲義智,知義生智;三爲時智,知時間而生智;四爲知足智,無有大貪求想;五爲自智,自知之明;六爲衆智,能夠統領大衆;七爲根智,善巧於心;八爲上下智,知尊卑禮讓。二是不能具足這八種智慧。具足八智的人,說法有十六種說;一是時說,掌握說法的時機;二是至心說,專心致志地說法;三是次第說,說法要有程式;四是合和說,要結合世間的人或事說法;五是隨義說,說法要符合經文義理;六是喜樂說,得持高興的心態;七是隨意說,說法結合什麽事,要有事由原委;八不輕衆說,不要輕視大衆;九不呵斥衆說,可以說一些破戒的少數人,而不是說大衆都破戒;第十是如法說,說的要如釋迦牟尼佛的法;十一是自他利說,讓他人得到利益;十二是不散亂說,法義要說清楚;十三是合義說,要有一個主題,又符合大衆心裏的要求;十四是真正說,說了義法讓別人信服;十五是說法,自己別生驕慢,認爲就我行,別人不行;十六是說罷不求世報,說法只爲報佛恩,不求世間回報。這樣的人,也能聽從別人說法。也有十六種聽,一是時聽,要遵守聽法時間;二是樂聽,聽法心生歡喜;三是至心聽,不要邊聽邊議論;四是恭敬聽,要尊重法師講法;五是不求過聽,不要一邊聽一邊挑人毛病,專挑毛病不聽人教誨,爲戒律所不允許,是可憐憫者;六是不爲議論聽,要爲受持聽;七是不爲勝他人聽,要爲受教而聽;八是聽時不輕說法的人,哪怕是一個乞食的人說法,也要好好聽,不因爲不是名人就有差別心聽;九是聽時不輕於法,法法平等;十是聽時終不自輕,不要有他比我強,我不如他之類失去信心的想法;十一是聽時要離色受想行識,放下執著心;十二是聽時要爲受持而聽,從善如流;十三是聽時要除去五欲想,法中無世間五欲之樂而有法喜之樂;十四是聽時要具足信心,一定能聽好,也能行好;十五是聽時爲調伏衆生,既調伏自性衆生,又調伏其他衆生;十六是聽時爲斷聞根,將來能不用耳朵聽的事情,而用心知,那才是

本事。具足八智的人,能如法說,能如法聽,能自利利他。否則,既不得自利,又不得利他。 佛說,能說法的人,有兩種;一是清淨說;二是不清淨說。不清淨說的人,一爲利益說,說法貪圖供養,如世俗講課要有報酬,均爲利益說;二爲報答說或爲報復說,爲了批評別人、反激其他什麽言論說;三爲勝他說,爲要超越誰而說,知見不同可以互相學習,對哪部分不理解也十分正常;四爲世報說,爲當世、現世得到功德回報而說;五爲疑說,說不清、道不明,提出一些問題卻不能解答。清淨說法的人也有五種,一爲先施食而後說,就是有什麽請求或需要先給予滿足,然後而說;二爲增長三寶而說,讓三寶弟子堅固其心,成爲增長僧,自性僧;三爲斷自他煩惱說,自性無煩惱也教他人見性而去說法;四爲分別邪正說,爲明辨正法與邪知邪見而說,讓衆生解惑;何者爲師?授法、解惑、培德也。否則,枉爲人師;五爲聽的人得最勝而說,要說就說到最好,把才智發揮到最大程度,而又不爲折服別人、超越別人而說。不淨說爲垢穢,爲賣法,爲侮辱,爲錯謬,爲失意。清淨說者,爲淨潔,爲正說,爲實語,爲法聚。如果給人講佛經的三藏十二部,要通達佛教三乘與唯一佛乘的關係而去說就是正說。

佛說,聽法的人有四種,一是略聞多解,聽了一點就能理解很多,此爲才智之人。六祖聽了《金剛經》一遍就開悟,就是略聞多解;二是隨分別解,聽法以後,層次清楚義理明白;三是隨本意解,用自己的義理,觀後來理解;四是字解句解,只能理解字義和句意。這樣聽法的人分爲兩種,前兩者是熟,後二者是生。熟者就是有修行功夫的人或有一定證悟的人;生者,是初入佛門或無修行的人。佛說法時就是讓隨本意解的生人,不能隨本意解的生人,不能理解法義的生人,字解句解的生人都能聽明白。法師講法,也根據聽法物件不同,照應到這個層面。

佛說,比如樹林中有四種樹,一是易伐難出的;二是難伐易出的;三是易伐易出的;四是難伐難出的。在家人也是這樣,有易調難出的;有難調易出的;有易調易出的;有難調難出的。由於根基不夠,暫時出離不了三界,這是“難出”。但這不是捨棄,還要告訴人從靜坐培德開始。“難調易出”這種人根性非常利,不好調伏,一旦遇到真正善知識,一說就信,得以調伏,其心堅固,一修很快就能出離;證果位快的人都屬於這種,修個三年、五年就能證得果位。這種難調易出的人看似傲慢不羈,實則一旦遇善法爲好度。易調易出的人是大根基之人,乘願再來的人都是如此,有善緣能值遇善知識,一遇到說個三言兩語,就知道“世間行菩薩道第一人”就是他。“難調難出”的人是驕慢之人,貢高我慢,心性剛強,除特大因緣外,沒人能調伏他,出不出就是他自己的事了。這樣的四種人可分爲三種情況教化,一是呵斥以調伏,這種人用批評的方法能夠調伏;有的人不批評,去掉我法二執,沒法調伏;二是要用柔軟語去調伏,特別是現在的女衆弟子,臉皮都非常薄,一呵責就哭;三是,呵責柔語結合。用不同方法調伏不同類型的可度之人,不可一刀切。調伏可分兩種,一是自己調伏,不需要他人調伏,自己就能自覺調伏其心,這種人是最好、也最有智慧;二是,自己不能調伏,只能由別人來調伏,離開別人就不行,這就是離不開師。這樣人離開師就很難修成,因爲不能找到自己過失,不能調伏自己。調伏的方法還有二種,一是施調;二是咒調。施調就是用不同的方式、方法加以調伏,如缺醫少藥的,就佈施給藥,然後再去說服他。咒調中的咒屬於佛教密語,經常持咒就不放逸了,就像淫欲重的人要誦持楞嚴咒;容易著魔的人誦持大悲咒;容易害怕的人誦持大明咒,這都是咒調,不是用咒去控制。用這些方法還要掌握時間,一是喜時;二是苦時。一個人高興時怎麽說他都不生嗔;他要是正煩惱時,如去批評,肯定雪上加霜,起不到應有作用和效果。苦時指的是正受苦或有病的時候,去勸說效果會事半功倍。如果爲這樣的四種人說,正法時有兩種方便,一是善知世事,什麽事都明白,現在事、過去事,知識廣泛,然後把佛法貫通於其中,把佛法藏起來說,聽的人感興趣、願意聽,而且受到法益;二是爲其驅使,就是先幫他做事,然後爲其說法。如果是一去就說,我教教你;對方一聽就反感,會就心煩,世人多貢高我慢。要知道這兩種方便,再這樣去做就容易自利利他。爲了利他,要學習外道典籍,還要學習十二部經典;都學

會後,再去弘法度人,解除衆生煩惱;讚歎善友功德,指出惡友之過,讚歎佈施的功德,呵責貪吝過失,讚歎寂靜的功德,贊法行德。

佛說,在家人心自調伏後,才出家;自己修行,也教化別人修行,是自他兼利。如果不能調伏,就不要出家。在家人能多度人,出家人則不能。在家人能多度人是因爲能行佈施,能懂世間法又修出世間法。在家人夫妻雙修可成道,出家人說不斷欲不能成道,這本來就是矛盾的。但是,在家人就有方法,雙修可成道,出家人很難想出這樣的辦法。怎麽多度人啊!沒有在家人信奉三寶就沒有出家人;出家人是由在家人中去的;出家人是由在家人供養的;出家人是以在家人爲調伏物件的。都是出家人,沒有在家人,是肯定行不通的。因爲這個世界是娑婆不是極樂,極樂世界都是出家人,沒有在家人。所以要知道,持戒、誦經、坐禪皆因在家人而爲莊嚴,爲在家人讚歎,爲在家人做榜樣。有依法修行的莊嚴的出家人,才有在家人修行于道。出家人要爲在家人做榜樣,這樣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能修行於道。在家人要多修受施二法。“受”爲接受佛法教化,接受善知識的教化。施爲多行財佈施。出家人要修誦教兩法,多看經典;能教誨前來請法的人。菩薩兼有四法,即受、施、誦、教,才爲自利利他。自己不修行,怎麽教化衆生修行;自己不能持戒,怎麽能教別人持戒;自己不能佈施,怎麽能教別人佈施;自己不精進,怎麽能教別人精進;自己沒有禪定,怎麽能跟別人講禪啊;出家人必須修禪定,爲什麽現在的出家人說“一句佛號就能得度”,因爲自己沒修禪定,教不出來別人禪定;自己就不具足智慧,沒有般若,怎麽能教別人産生般若;菩薩教化要修六度萬行,一定自己先行做到,然後再教化別人去六度萬行,缺一不可。現在修行淨土法門的人最多,可知道修行淨土法門真諦的人卻很少。有人會不服氣,會說末法時代,淨土法門最簡單,最直接,最穩當,一本經書,一句佛號就能帶業往生。告訴你,那是方便說,不是真諦。淨土法門的真諦是,往生佛淨土,是佛清淨願力與自念功德力的統一,只有世間淨土成就,才有出世間淨土往生。世間的淨土是,身口意持戒的清淨行是淨,督攝六根不放逸的清淨心是土。否則,佛的清淨願力不及破戒的污濁力,念功德力不及惡行的業力。衆生善根有上中下三種,菩薩的善根也有上中下三種;下根菩薩能化下根衆生;中根菩薩能化中根衆生和下根衆生;上根菩薩能化上中下三根衆生。出家菩薩自利利他是不爲難,在家菩薩自利利他實在爲難,有多惡因緣纏繞。 



【自他莊嚴品第十一】

善生向佛請法說,菩薩具足幾法才能自利利他呢?

佛說,要具足八法才能自利利他;一是壽命長遠,即長壽;二是具上妙色,即容顔莊重;三是身居大力,即有勢力;四是具好種性,即豪門貴族;五是多饒財寶,即大富貴;六是具男子身;七是言語辯了,即能辯明法理;八是無大衆畏,即面對大衆心不害怕。

善生向佛請法說,是什麽因緣得長壽乃至無大衆畏呢?

佛說,菩薩于無量劫中慈悲不殺,以是因緣獲得長壽;常施衣燈,以是因緣獲得上色;常壞不生驕慢,以是因緣就生上種性;常施飲食,以是因緣得身力具足;常樂說法,以是因緣多饒財寶;呵斥女身,以是因緣得男子身;至心持戒,以是因緣得言語辯了;供養三寶,以是因緣得無大衆畏。具足這樣八法,有三個因緣;一是物淨,二是心淨,三是福田淨。物淨就是非盜竊聖賢之物,不拿公共之物,不拿三寶常住之物去行惠施。而用佛像、經書或講法去供養他人是最上乘的供養。同一物品不能許給多人,多個物品也不能就給一個人,如有六人,就準備六份物品,人人都給。落一屯別落一人,別讓一人生煩惱。也別答應給卻不給,許願沒還,腦袋疼三年。又不是搶奪、詐騙等非法所得財物。只有做到這樣才爲物淨。心淨,就是佈施結善緣的時候,不爲生死善果,沒想要得到什麽,也沒想勝過誰,也不爲得美色、得力量幫助、得到財富等。不違背家庭的慣例,不爲眷屬多而去供養。只是爲莊嚴菩提,調伏衆生,這樣才是心淨。福田淨就是受人供養,遠離八邪;一邪是邪知見;二邪是邪思邪想;三邪是邪言邪語;四邪是邪習邪業,如賭博、賄賂、殺生等;五邪是邪命,荒廢時間,把時間放在嬉戲上就是邪命;六邪是邪精進,把精力放在外道或五欲之樂上;七邪是邪念,起心動念不正;八邪是邪定,修習外道功法。還有求長壽,爲衆生讚歎放生不殺;求身體好,長相莊重,爲人就要常生歡喜,讓衆生看了歡喜;求生於大種性之家,就是有個體面的出身,不是貧窮下賤人的子女,爲人就要持戒、誦經、坐禪;菩薩才有財富,今生的財富多,有正財都是以往受戒了;有正當職業的固定收入就是有正財了,不用爲天天吃飽這頓飯而發愁等。也有大財富貴的修菩薩道的人,但是少數,不都那樣。移居美國的楊洪居士就是行菩薩道的;我沒見過他,但在定中,觀察到這個人是行菩薩道的,而且非常有錢;求得男身,就依法調伏衆生;求語辯了,就要經常講法,語言了義,讓衆生都能聽明白,受法教化;求無大衆畏,就要明出世間諸法實相。

佛說,菩薩能具足八法,能修十善法,用不殺、不偷盜、不邪行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、不貪欲、不嗔恚、不邪見,樂以善法化度別人,具足受持優婆塞戒。雖得於妙色,持戒而多聞精進,大力好勝,多有財寶也不以此生驕慢;不以幻術迷惑欺瞞衆生,身不放逸,修六和敬;即慈心與身業和,慈心與口業和,慈心與意業和,上座與下座和,持戒與清淨和,漏盡與智慧和。如果能這樣做,雖在家修行,等於出家;出家、在家在證悟問題上沒有區別。這樣的在家人,知修懺悔法,與人與己再無惡因緣。在家人如果一世受持優婆塞戒,雖複後世生無三寶處,終不造諸惡,逐漸善業成熟,遇到三寶就皈依。這裏有兩個因緣;一是智慧,二是不放逸。智慧是由禪定産生的,生生世世不散失;不放逸就是由於往昔精進過,有智慧,今世才能這樣。就是人不知鬼不覺的時候和充滿惡行的地方,也不做惡事。這裏有四個因緣,一是了知煩惱過失;二是不隨諸煩惱流;三是能忍諸惡行;四是不生恐怖心。具足這四種因緣,不爲煩惱所傾動,才能得安定。如果當面能忍一會兒,背後就不能忍了;或遇著點什麽事就害怕了,怕連累自己,怕自己受苦等,這都不爲具足。在家人這樣受戒有五種因緣,一是樂修善法;二是分別善惡;三是親近正法;四是憐憫衆生;五是知道自己過去的宿命。

佛說,如果在家人具足開始講的八法,若聞譏諷能忍;若聞讚歎反生懺悔;若行道時歡喜自慶,不生驕慢;能調伏惡人;轉破壞團結的人和合;揚他人善事,隱他人過失;聽到他人秘事,不亂說話,出家、在家一樣,不要說人過失,不說別人的隱私;不爲世事而作咒誓;遇到怨枉不要起毒誓詛咒;要生善心,少恩去加倍報答;遇到惡口辱駡的人,要生憐憫心;對要殺我、打我、怒我、少恩於己等人,要生悲心;行於善法中,怨親平等。親近有苦難的怨親時,要先幫助有怨的人;以善報之、以樂報之;見有偷己時,不要驚動,以免惶恐;對衆生如父母想,甯傷身命也不虛言相欺;對煩惱如怨賊想,於善法如至親想,於外道法如食臘味想;雖久與惡人同在一起,不生親善心;雖與善人不能在一起,心裏也覺得很親近;不因爲父母、師長作過惡事而不敬心供養;自己貧困又有窮人來求助時,不應有厭煩心;雖不親近惡人,而心常應憐憫;兇惡的人來加害於己,不思報復,還要以德報怨;自受樂不輕他人苦,見他人受苦而心不生喜;身口意業清淨,就是用法開化衆生;能以己身受苦讓他人受樂而爲之,如爲己身受樂讓他人受苦而不爲之;有什麽世間技藝,要傳授他人,使之有生存技能,而不讓技藝絕世;對於親友要說因果,不讓作惡;說無常,共行善法。菩薩有在家出家,出家菩薩修行上述八法是不爲難,在家菩薩修行上述八法實在爲難,有多惡因緣纏繞。



【二莊嚴品第十二】

善生向佛請法說,什麽是菩薩自利利他莊嚴呢?

佛說,菩薩具足兩法才能自利利他莊嚴;一是福德;二是智德。兩者合一爲功德,有功德才是自利,自己有功德才能培育他人功德。 

善生向佛請法說,是什麽因緣才能證得福慧莊嚴呢?

佛說,菩薩修六度萬行,才能證得福慧莊嚴。修行忍辱、禪定和智慧可證得慧德莊嚴;修行佈施、持戒、精進可證得福德莊嚴。同時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可得慧德莊嚴;念戒、念施、念天可得福德莊嚴。念佛法僧感佛恩而修道,念戒是善護清淨行,念施是感衆生恩而憐憫,念天是感天恩而精進。六度當中有三個是福莊嚴;三個是慧莊嚴。菩薩功德莊嚴,能自利利他。爲救度衆生,可化身示現受三惡道的苦,而其內心不受憂惱。有善巧方便,既了知世法,又知出世間法,說法圓融。菩薩行人要對世間文學、科技、醫藥、法律等知曉。要是什麽也不懂,說話就離譜。如是做買賣的,就會嘮生意上的話,大學教授度不了,農民度不了,燒鍋爐的也度不了。如是學者,就知道書本上的事,從政的或其他人就不能度了。世間的事兒要什麽都懂一些,才能和各種人打交道,進而善巧方便度化,才能說法無礙。福莊嚴即智莊嚴,沒有福莊嚴就沒有智莊嚴,要有智莊嚴必得福莊嚴,二者是相輔相成的。因爲能修善法,才能得福德,有福德才能有因緣修慧德。有智慧才能通達世間學問,再修禪定,才能出世間,出世間後才有願力再回這個世間爲衆生說法。出世間不是菩薩目的,出世間是修行的一種形式,出離這個世間以後,再入

這個世間才是菩薩的行願,回來度衆生。雖知世間之樂,虛妄非真。這個世間是樂因苦果,樂不真實,苦是真實的。所以,爲利益衆生,菩薩行人要入世間。功德修兩個因可證得,一是慈心;二是悲心。對衆生有慈悲心,才能雖在生死之中,心不生悔,常來世間。雖入生死,不樂生死;深觀解脫,看到世間利益無常,出世間利益才是長久的。所以,勸世人增長自己真正的財富,即功德;增長出世間的智慧,去修禪定。對衆生有慈悲心,才能在一切施中,不生有悔;見衆生惡事,菩薩能忍。對衆生有慈悲心,才經常種兩種田;一是種福田,二是種悲田,也稱貧困田。爲增長福德,要施於貧苦,要先種悲田,種悲田福德勝過種福田。爲增無上妙智,要種福田,供養三寶是種福田。對衆生有慈悲心,才能見諸衆生貪心殺時,一念具足十二因緣;見殺和其他惡事時,要有慈悲心,能念往生咒就念往生咒,也可念“地藏王菩薩”名號,用念功德作回向;見到了就有緣,沒看著那沒辦法。菩薩行人就要這麽去做,時時刻刻都要自覺去做。

佛說,能修行不共法因緣爲福德莊嚴,教化衆生悉令獲得三種菩提爲智德莊嚴。共法是聲聞緣覺菩薩共同所修之法,基礎是都修十善業,都是見世間苦,證涅槃樂。不共法共有十八種。前面講過,這裏不講。三種菩提是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、佛菩提。能用佛法教化爲慧德莊嚴,衆生受苦就等於我受苦,爲福德莊嚴。能讓衆生離邪惡知見爲慧德莊嚴。能讓衆生生信,佈施、持戒、多聞、智慧爲福德莊嚴。有福德莊嚴,才能讓衆生得慧德莊嚴;有慧德莊嚴,才能讓衆生得福德莊嚴,他們就是相輔相成的關係。

佛說,修行要具足五法能莊嚴無上菩提;一是信心;二是悲心;三是勇健心;四是讀誦世論,不生疲倦;五是學諸世業,亦不厭之。佛法是用世間有爲法破衆生有爲法,菩薩行人學習世論是用究竟的覺悟破顛倒的迷昏。學諸事業是隨順世間,示現對世間的事幹啥得像啥,如是大夫,技術就得精湛,給人治病,手到病除,同行也佩服,被治療的衆生也佩服,再說佛法有人信受。出家人在廟裏,做飯就得像個做飯的,敲磬像個敲磬的。如果是什麽也不會,幹什麽不像什麽,若去弘法沒人能信服!自身沒有慧德莊嚴,不能讓衆生得福德莊嚴。有修行功德的人,修行中有七種表現;一是自知罪過,覺察自己過失;二是不說別人過失;三是能歡喜的瞻慰病人,誰有病了,經常過去探視;四是樂施貧人;五是懷有菩提心,把好心放在前,說話辦事都從佛心出發;六是心不放逸,不貪圖安逸;七是一切時中,常修六度萬行。還有七種表現;一是樂化怨仇,怨仇宜解不宜結;不管是什麽人,做的對不對,不要老揪住不放,得罪一次,永遠也不化解;二是化時不厭,在化解怨仇上,今天化度不了明天再來; 明天化度不了還有後天,心不生厭悔;三是要讓成熟解脫,度一個爭取成功一個,讓他成熟,別半途而廢;四是要把佛法與世語世事聯繫起來,加深對佛法的理解;五是能忍世間一切惡事;六是永遠不說讓人不喜歡聽的事情,世俗之事和佛法都如此,否則會因此而誹謗三寶;七是對於破戒之人,心要生哀憫而不是同情,不要他恨亦恨,他愛亦愛,他哭亦哭,這樣做是愚人。 菩薩有在家出家二種,出家菩薩修行功德不爲難;在家菩薩修行功德爲難,有多惡因緣纏繞。 



優婆塞戒經卷第三

【攝取品第十三】 



善生向佛請法說,菩薩行人具足福德慧德,怎樣收入門下徒衆並帶領弟子呢?

佛說,出家與在家行菩薩道的人,具有福德與慧德,門下可以收徒衆;這些徒衆是替佛結法緣的弟子。怎樣帶領弟子,總的要求是有願斷煩惱,願度衆生,願學佛法,願成佛道的廣大心;護持禁戒,遠離諸惡;精勤修行,增長諸善;至心教化如子想。具體有四原則;一是不爲恩報,對徒衆施恩不求回報,只讓他們知報佛恩、報衆生恩;二是不爲名稱,對徒衆不求師徒之名,要有師徒之實才是僧事;三是不爲利養,不希求徒衆絲毫的財物,語言、身力等供養只爲佛事;四是不爲自樂,不希求徒衆的擁戴和讚歎,只爲法事。如果違背以上要求原則而收門徒,是拿著佛法僧作幌子,遮蔽名聞利養的惡行之人;是以行菩薩道作幌子,遮蔽臭穢不淨的私欲,名爲佛法,實爲破壞佛法。

佛說,首先要能對門下徒衆隨時教戒。就是有貪欲時,有煩惱而氣憤時,有失去理智而破戒時,相宜說法對治,而達到法體護持禁戒的目的。然後,要對門下徒衆講佛經十二部,讓其知禪行法味,讓其見三藏深義。依法修行,而自調身心。用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天、念施、念戒的繫念思維,護持身口意正行而不放逸。讓同修之間相互關懷,相互忍讓,相互幫助,相互監督,相互參學,相互增益,共同解脫。只有這樣做,才是真行菩薩道的人。

佛說,寧可受惡戒(外道中的牛戒、狗戒等)或一日中身死很多次,也不收一個惡弟子爲徒。如果沒看准根基因緣,收了惡弟子爲徒,破佛戒律,都不如自己死上千百次。爲什麽菩薩行人收弟子這麽難,不看准不能收啊。戒律所規定,寧可斷自己身命無數次,也不能收一個惡弟子。這樣的弟子不能調伏,破戒惡行,會殃及自身,謗佛善法,破和合僧,讓很多衆生墮無間地獄,毀壞佛教。要比自己犯禁戒的罪報劇烈而重大的多!如果這個弟子殺盜淫妄什麽都幹,大衆還會不會信服收他做弟子的法師啊?肯定不會。法師講的法也不會被接受和認可。很多人會質問,這樣的人怎麽還可收徒、傳法、受戒呢?信佛的人都這樣嗎!所以,自己先捫心自問“我是不是一個惡弟子,爲什麽那個法師不收我爲徒啊。”不收你因爲你根基不夠,隨時可以成爲惡弟子。所以,法師是秉佛旨辦事,按佛戒律辦事,不敢也不能收你爲徒。到哪個廟,找哪位法師,一旦人家不收徒,或不授法,別怨人家,要自己找因緣。收弟子特別難,有的法師一生之中只能帶一兩個、兩三個弟子。出家人可收二種弟子,一是出家人,二

是在家人。在家人可收一種弟子,就是在家人。在家人不能收出家人爲徒,不能受出家人的禮拜,不以師徒相稱,這是在家人必須嚴守的戒律。不看僧面看佛面,是在佛那裏,爲佛所不允許。出家人尊貴,他代表三寶之一。出家人教出家人十二部經典,要教持戒和懺悔法。還要教其修行八智,一是法智,有擇法眼;二是義智,明法義理;三是時智,因時宜對治煩惱;四是知足智,善求有度,適可而止;五是自智,對自己根基有清醒的認識;六是衆智,知衆生心的差別念,依法方便教化;七是根智,六根能轉境界;八是分別智,善觀根基利鈍。如果是做到這樣,師徒都增長功德。弟子知道這些以後,能夠尊師重教,能夠處理好和上師及同修的關係,能夠聽進去別人的善言。否則,一位出家師收了一個出家弟子,收了就作惡,破壞佛法,弟子做的壞事,師有一半連帶責任。出家人若有在家弟子,也應先教改變習氣,不做壞事,孝敬父母,尊敬師長,尊敬出家人,尊敬上級,尊敬故舊,尊敬有德,時于安樂,至心受戒,不妄語,不毀戒,不生嗔,不惡口,不兩語,不講無義語,說笑不能涉及到三寶,尊重國王、大臣和衆生,管好自己的妻子、眷屬、怨親,不輕慢衆生,不親近惡友,節衣節食,勤儉持家,少欲知足,不去互相爭鬥,修十善、八戒。出家人收在家弟子還要教修菩薩法,就算在窮困之時,也不要吝嗇,也要培養他去行佈施;教他慈悲善良,公共財物不能偷取,國家法律法規明令禁止的事情都不要去做;還應該教育他,多供養三寶,不能拿廟上的財物;還應該勤修佛法,直至證阿羅漢果;同時,發菩提心。再教化人於佛法中能生清淨信,破惡見、邪見。如果能做到這樣,師徒都增長功德。出家人教在家弟子就該這麽教,千萬不要給他皈依完了,就知道他來供養,別的就不管了,他犯了戒也不聞不問,這個師就有責任。在家人收弟子先教持戒,勤修精進;再告訴他,修行很苦,不要勉強。否則,在家人收了在家弟子,沒有教化,任由放逸,他有過失時,師要在佛前懺悔。在家弟子要供養父母、師長,修十善,守持五戒等,恭敬三寶,讀誦受持佛經;在家弟子要善待周圍的人,特別要關心爲其勞役之人,合理給予報酬,苦共承擔,樂共享受,獎勵貢獻大的人,永遠不許打罵欺辱,讓其和睦相處,善心增長等;在家弟子種田的要像種田的,做生意的遵守職業道德,不論哪行哪業,都要作啥像啥,至心而作。讓佛事與世事密切的聯繫在一起,相互促進,最後達到煩惱解脫。如果在家弟子爲國王的,要愛護人民,要訪貧問苦,要撫恤災民,要興百業,要社會安定,要鼓勵善良,要懲罰惡行,要輕役薄稅,要依法公平求財,要公平、公正、公開、合法處置世事,要守護國土,要恭敬三寶,要打擊邪教,保持繁榮昌盛的佛化國家。在如法護國上,要重點教化人民,要內施仁政、外施仁德,信因果,遠離七種惡事;一是賭博無業,二是亂行捕獵,三是飲酒無度,四是荒淫邪行,五是惡口相鬥,六是兩舌挑撥是非,七是非法取財。菩薩有出家在家,出家菩薩收領弟子,是不爲難;在家菩薩收領一弟子,實在爲難,有多惡因緣纏繞。 



【受戒品十四】

善生向佛請法說,在家菩薩怎麽得受優婆塞戒呢?

佛說,在家人得受優婆塞戒先應次第供養六方。東方爲供養父母。供養包括,醫藥、飲食、衣服、財寶、房舍、臥具、禮拜、讚歎、尊重。在供養心態上還要做好五個方面;一是至心愛念;二是終不欺誑;三是舍財予之,經常送禮品孝敬;四是爲聘上族,什麽事以父母爲先;五是教以世事,父母親年紀大了,當下的事情不知道,要耐心講給他聽一聽。行孝道是多方位的,可不是子女沒凍著爹媽、沒餓著爹媽就行。南方爲供養師長。對師長要像父母一樣供養。師也有五個事回敬弟子;一是發現弟子有過失時及時教戒;二是盡教,不藏一半說一半;三是勝己不生嫉妒,希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;四是做嚴師又做善友;五是弟子離開師時要給予財物。 西方爲供養妻子。對待自己的妻子也要像父母一樣供養,不藏私房錢,不要自己有點錢就胡作非爲,讓妻子和孩子受窮、受罪,置之不理。妻子也要以十四事回敬丈夫;一是所做盡心做好,要盡心盡力處理好家庭關係、夫妻關係等;二是勤奮而不懶散,有的人喝酒、打麻將等晚歸,不理家務,不孝敬父母,爲戒律所不允許;三是所做什麽事一定有始有終,不要半途而廢;四是當下應該做什麽事就抓住機遇做好什麽事,如春天該種地,別誤農時;五是家裏來了賓客,要出來迎接,熱情款待,不怠慢客人;如果丈夫同事上門拜訪,妻子擺臉色給客人看,那客人出門後,笑話的不僅僅是丈夫這一人,而是兩人都落個壞名,這男的怎麽娶這麽個媳婦?實際上一損俱損,一榮俱榮;六是把室內家具等收拾的乾淨利索,要講衛生,有良好的衛生習慣;七是相互尊敬愛戴,談話和氣;八是對自己的孩子,要用軟語善巧進行輔導,而不是打罵子女;對待子女,也要以理服人,用道理去教化;九是能勤儉持家,財物不能揮霍,有多餘財物要供養三寶,供養父母,種福田、種悲田,用來做功德事;十是晨起夜眠,不要晚上不睡、早晨不起;十一是做飯要講究衛生,菜也好吃,色香味俱全,而不是糊弄;十二是能忍教誨,夫說妻幾句,要好好聽著,有事商量著來;不要以惡言惡語相對;特別是在家的女衆弟子,丈夫要是說一句,她有十句等著,爲戒律所不允許;十三是能勸阻莫作惡事;同時,家醜不可外揚;十四是關心病苦。北方爲供養善知識。供養善知識財物,或用體力幫助作一些事務,誠心請教,禮敬讚歎。善知識也要以四事回敬善友;一是教修行善法;二是教遠離惡法;三是有怖時能爲救解;四是放逸時能教放舍。下方爲供養爲你服務的人。對待爲你服務的人要用語柔和、不打不罵,還要關心生活,給予合理報酬。爲你服務的人要以十事回敬主人;一是不作罪過之事;二是不要等主人召喚,自覺主動把該做的事情做好;三是做什麽事有始有終;四是著急做的事情,馬上做完,不要混時間;五是主人雖一時貧困,終不舍離,不要因爲主人暫時遇到點困難,或者遇到點麻煩,就把主人扔下不管,甚至落井下石,搶奪其所剩不多的財産,這種人三惡道等著呢;六是早起幹活,勤快一點主人歡;七是管理財物要細心,不要丟失;八是少恩多報;九是至心敬念不忘恩德;十是不張揚醜事惡事。 上方爲供養出家人。對出家人要供養財物、飲食、醫藥等;還要尊敬、禮拜、讚歎等。出家人也要以五事回敬施主;一是善教生信;二是教生智慧;三是教行惠施;四是教持戒;五是教多聞。這就是供養六方,增長智慧和福田。這樣供養六方和外道所說的供養六方有本質區別。佛法不排斥世俗,然後把佛法藏到世俗法當中。佛說,如果有人想受優婆塞戒,增長財命,應當先跟父母商量,然後再跟妻子商量,還要告訴親友和周圍的人。不光受戒,要出家也如此,要按長幼尊卑順序一個一個依次告知,還要和子女商量。若感覺到機會不成熟,就要慢慢來,逐漸滲透,不要說“我想走就走,出家是我一個人的事。”可不要這樣,不要沒等自度度人,先把自己父母眷屬等度地獄去。有的人遇到點煩惱,就要出家。美其名曰是“放下”,那不是放下煩惱,是放棄責任。因爲有家庭責任、社會責任。如果是企業老總或某地的地方官員說要出家,如國情允許,還要與地方官長報告。地方官長要支援讚歎世間又多了一位善行之人。想受戒在家修行或受戒出家修行都要先處理好世俗這些關係,不要突發奇想,不管不顧。大家都同意後再受戒或出家。出家人還要問,能不能真正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啊?能不能不辜負佛法僧做的皈依啊?能不能盜法啊?能不能受持三皈五戒等。

佛說,是受聲聞戒、優婆塞戒極爲甚難。沙彌是十戒,大比丘、菩薩是受具足戒。受戒就有了戒條,就不能隨意的違犯,就應該遵守。違犯了,果報在三惡道中受大苦惱。本來受戒想自度,結果一旦犯戒,沒自度了,反而把自己弄到三惡道去。所以,出家也好、在家也好,修行人千萬記住要持戒,說了就要做到,要不然違犯了就要受懲罰。口念“阿彌陀佛”進地獄,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是很可悲的事情。心念“阿彌陀佛”是淨念,能淨念的人一定是守戒之人。否則,不能持戒,臨終時一算總賬,破過戒、犯過戒,還是要墮地獄的。

皈依佛以後,寧捨身命,終不依於外道。皈依法以後,寧捨身命,也不依於外道典籍。皈依僧以後,寧捨身命,也不依外道邪衆。這樣才是真正的皈依三寶。有的人今天覺得念佛挺時尚,就去皈依;明天又看信天主教挺好,又到教堂去做受洗,這不是真皈依。還有五個事要知道,若做了就不能皈依增長財命,分別是樂殺、樂盜、樂邪淫、樂妄語、樂飲酒。這五個事不能戒掉,就不能給做皈依。身體好是前生不殺生的緣故。要懂得因果,用因果去開示一些事情的前因後果。如果一個人好偷盜,不但不留好名聲,而且錢財也容易被散失掉;生時父母妻兒都跟著擔心,還殃及社會及普通百姓,周圍很多人跟著受報。妄語、惡口也是有業報的。飲酒,喝醉了覺得自己比誰都大,業報也重。邪淫更是如此,一是名聲不好;二是下生要墮畜生道受報,皈依的人犯了邪淫,最好的也要墮落龍道,邪淫重的脫生到鹿、羊、鴛鴦等。破重戒的人,還要墮落地獄。受優婆塞戒以後,不爲貪因緣、虛妄因緣、嗔恨因緣、恐怖因緣所牽引。遇到這些因緣的時候,要躲開才行。受了優婆塞戒以後,有五種地方不應該去,一是屠宰場;二是有賣淫女的場所;三是酒館;四是國王或當權者處;五是外道場合。沒有定力,就不要到這樣地方去。還有五種事不應該做,一是不賣生命,有生命的如雞、鴨、鵝、狗、魚等;二是不賣刀劍,即殺生的工具;三是不賣毒藥;四是不得造酒;五是不得榨油,榨油時會把豆子裏的小蟲子壓死。 受優婆塞戒之後,還有三種事要注意,一是不做羅網,捕魚網、捕鳥網等;二是不開染坊,因爲對環境有污染;三是不做皮活兒,真正修菩薩道的人都不穿皮衣、不穿皮鞋、不紮皮帶。受了優婆塞戒以後,還有兩個事不能做;一是賭博;二是種種歌舞伎樂,容易得意忘形,一歡歌一笑語,容易放逸。受了優婆塞戒以後,有四種人不能親近;一是愛賭賻之人;二是好喝酒之人; 三是說話不實,好欺騙別人的人;四是造酒之人。不但自己不去做,而且還要遠離這些人。 受優婆塞戒以後,不能放逸,在寒時、餓時、饑時、渴時,清晨、暮落都要念佛督攝六根,靜坐、修行善法,而不是“今天天冷了,不坐了”“渴了,喝口水,今天不坐了”等等。喜時、難時、病時、壯時、老時,不要讓這些影響修行,得按照功課來。 受優婆塞戒以後,還要學會如法求財;就是正常收入,不能偷搶騙,不能收受不正當途徑來的錢財。得來的錢要分四份,一份供養父母、眷屬;二份如法留作本錢;三份用作積蓄;四份用於佈施、供養,或其他機動用途。

受優婆塞戒以後,財物不要寄放四處;一是不要放于老人那裏,年歲大的人看不住,另外要有個三長兩短,財物有爭議,說不清楚;二是遠處,容易照顧不到丟失;三是惡人處,衆人眼裏的惡人,隨時會對任何人的財物下手;四是有大勢力,比誰都橫、比誰都厲害的人,可能隨時爲貪財而翻臉不認賬。

受優婆塞戒以後,還有四種惡人應該遠離;一是樂說他人過失,張口就說是非;二是樂說邪見,這種人不說正知正見,說的都是跟道不沾邊的話,大話、空話、閒話;三是口軟心惡,就是口蜜腹劍之人;四是多說少做之人,做了一分,恨不得說到十分,信佛的人都應該緘言積德,說多了沒做那麽多,此爲不實之人。這四種惡人應該遠離;同時,自己也不要成爲這樣的惡人。如果受完優婆塞戒,都能依戒去行,應該滿六個月,就能接近善知識,行住坐臥都無過失之後,才夠得上受優婆塞戒。滿半年以後,合和衆僧滿二十人,合和指的是六和。其中兩種分法,一是慈心與身合,慈心與業合,慈心與意業合,上座與下座合,持戒與清淨合,漏盡與智慧合;還有一種是身合、口合、意合、戒合、利合、見合。總之,過去要出家必須得二十人都說行才

可以,加上大德觀察的半年,才給受戒。受戒以後,按戒去修行,從發心開始,修行到證果,多少劫期間都不能有違犯。違犯了就很難得到果位,漏小了還有可能證得果位,漏大的肯定證不到。

如果知道周圍哪個同修有果位,不要給有果位的人設置一點障礙,說“我來考驗考驗他吧。”不要這麽想,你沒有考驗他的資格。這樣生心,是給他增德了,但把自己考驗完了,會把自己考驗到地獄去。他是一果羅漢,只有品級比他高的二果、三果、四果羅漢和一地及其以上的菩薩能考驗他,讓他道業增長。考場上的學生能考老師嗎?低於他的人沒有考他的資格。他是師父,自己知道什麽說什麽,不要有考他的心,一考就有地獄業報等著。

受優婆塞戒或有一分,或有半分,或有無分,或多或少,或有滿分;就是說受戒之後的受持有多有少。人一旦受了優婆塞戒就應該同時先受三皈、後受五戒。有的人受戒之後喝酒了,少了一分;沒幾天又邪淫了,再少一分;不幾日又殺生了,再少一分等等。受戒之人受戒之後應該受滿分,受幾戒就持幾戒。在家人可以受持八戒,也可以受持具足的清淨戒。受完戒以後的男子,

有六種法需要注意;第一,勿傷衆生性命,一隻螞蟻都不能殺,也不能讓別人去殺;第二,雖爲自己的身命,也不要去偷盜,就算是一分錢,對方沒給,也不要自己去拿。犯過偷盜的人,四加行裏的暖法不好修,有的修行人看同修修到暖法了,納悶自己怎麽沒有任何迹象,就要懺悔自己過去世犯過的偷盜業。爲什麽說修行是功德的事情,功德欠缺就不行。得不到暖法、得不到四加行,想證果是不可能的。一般情況下,得暖法的人已證一果羅漢。第三,就算爲自己的身命也不能虛說,沒有的事不要說,說了妄語就是破戒,破戒就得不到暖法。修行好的利根之人三至七天就可得暖法。破戒的人如不懺悔一生都得不到,這事別怨別人,是自己功德不圓滿。修行來不得半點虛假,不是理論上說修到哪里了,只說實相。別人坐幾年下來,身上暖法出現,一說身體的種種現象,都能對的上。一說忍法、頂法、世間第一法出現,身體哪里有什麽現象,都能對上。一些人不知怎麽回事,“師父,慈悲慈悲我吧,我要求法。”問問自己信佛信這些年,都做了些什麽啊;功德圓滿是持戒修行證得的。第四,雖爲身命,不得破邪淫戒。就算合法配偶,都要注意地點,不能在路邊、公共場所、野外、寺廟或停屍間等處行淫。第五,雖爲身命,不得說他人過失,特別是不說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的過失。他有過失,不用誰說,有護法跟他計較,除非是師教化人的時候,也只說一些現象,爲讓其他人受到教育,而不是去指責他。否則誰說了,誰的過失就比他還嚴重。第六,雖爲身命,也不能造酒。在家人受戒後喝酒都是破戒,更別說造酒了。酒坊老闆不論曾有什麽善業,死後必墮糞尿泥小地獄,以糞尿爲食,所獲業報如此。這六種事是絕對不能違犯的。

佛說,如受優婆塞戒以後至心守持,毫不違犯,則可獲戒果,就是戒法莊嚴,生善法。依此修行,會得到無量利益直至證果。如果雖沒犯五戒,而沒贍養老人、師長,要得失意罪。失意罪指的是不知不覺當中就造作的一種罪報,失意罪雖然不直接讓人墮落到三惡道去,但是也有受報。比如,對父母不孝,就會有不孝順的兒子;對老婆婆不孝,就會感召不孝的兒媳婦,就是這個道理,有一種不如意的迴圈。只是供養沒盡到孝心,就有失意罪,不是給錢就是孝。看老人悶悶不樂了,想法讓他們高興起來,方方面面都要做到,哪方面做的不圓滿,都沒盡到義務。失意罪也屬於不清淨,而且還是有作。有作就是做了不該做的事,或做的不圓滿。

受優婆塞戒以後,願意喝酒,甚至酗酒的人就有失意罪。一般的初行人沒有能力把酒化掉,有的修行人喝酒能把酒化掉,酒下肚以後,能從腳排出去,使之在體內不起作用。平常人恰恰相反,酒在肚子裏一鬧,腦袋就不聽使喚了,就開始胡作非爲,舉止不受控制。受持戒律以後,對於受病苦折磨的人不要以惡目、惡行對待。誰有病了,橫眉冷對或者說一些狠話、橫話,甚至眼神露不善之光都犯了失意罪。尤其仇人病了,千萬安慰,不要惡言惡語。

受持戒律以後,見到要財物的,不管多少,隨意的都要給一些,不要讓他空著手走,如果空著手走了,就有失意罪,在佈施上不圓滿。受優婆塞戒以後,如果見到出家人、長者、領導、同修,不起來歡迎禮拜或打個召呼,有失意罪。如果見到出家人,首先要跟出家人打召呼,而且告訴周圍的人都起來跟出家人打召呼,這不是客氣,如不這麽做,有失意罪。不管認識不認識,看到歲數大的或領導,沒瞧得起,沒跟他打召呼,有失意罪。有出家人先跟出家人打召呼,然後與年齡大的打召呼,有領導再與領導打召呼,依次而行。年輕人好犯這樣的過失,覺得挺忙,沒顧上說話,不注意,都不行。受持戒律以後,就應該按日供養三寶,香華、水果供養;如果一個月當中少於六天,就有失意罪。把佛像往那一擺就不管了,絕對不行。受持戒律以後,四十裏之內,聽說哪里講佛法,必須去聽聞或擁護道場,不去就有失意罪。受持戒律以後,出家人的床或臥具,在家人不要去躺,不管是他什麽人,父母、兄弟、姐妹都不行,躺了就有失意罪。包括出家人經常坐的椅子,若沒有讓你坐,都不能坐。就一把椅子,出家人讓你坐了,他無座在一邊站著,也不行。 受持戒律以後,若明知水裏有蟲子,還去飲用,就有失意罪。這裏重點是,開天眼的人能看見蟲子還去喝,有失意罪。受持戒律以後,行路時明知這條路不安全,有豺狼虎豹、惡人等,還硬撐膽大,不找人同行,也有失意罪。因爲,自己無伴獨行險處遭搶的話,損失了財物,搶了信佛人的財物,他要墮地獄的;被野獸傷著的話,野獸本來已經夠可憐了,它在這一道的時間就會因爲傷信佛的人而延長,而且還得墮地獄。出家的人憐憫它們,過去走這樣的險路手持禪杖,目的就是嚇阻它,讓它遠離。

所以,信佛人早出早歸,晚上儘量不走夜路。受持戒律以後,男衆不能一個人到尼姑庵留宿,否則就是失意罪。如果不是一個人,而是幾個人,單有一個房間出入,還得到佛前說明白事由,還得念佛督攝六根。受持戒律以後,爲了財物打罵僕人、孩子或者外人,有失意罪。隨便打老婆、罵孩子都不行。受持戒律以後,如果把剩菜、剩飯施捨給出家人或供養給信佛的在家人,得失意罪。剛做好的菜飯,應該先給出家人吃,知道誰是信佛的,先請他吃。如果家庭困難,都吃剩飯,那沒問題,沒有失意罪。受持戒律以後,養貓狗等寵物,得失意罪。受持戒律以後,如果圈養馬、象、牛、羊、駱駝、驢等一切畜類,得失意罪。受戒之前養了,趕緊送人,不要再養。受持戒律以後,在家人不要穿僧衣,準備缽盂,請一根錫杖等僧用之物;預備那些物品,得失意罪。受持戒律以後,如果爲身命,需要種地的,要用清淨水澆田,不要把水塘裏的水放幹弄死魚蝦;否則,得失意罪。受持戒律以後,在市場做買賣,稱一定要公平;買賣時,不要過分講價;否則,得失意罪。

受持戒律以後,在不應該的時間和地方,行淫欲失意罪,夫妻也不行。受持戒律以後,不要偷稅、逃稅,上車、船等不能逃票;否則,得失意罪。受持戒律以後,一定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,違背法律法規辦事,得失意罪。受持戒律以後,當家裏有新鮮的果類、穀類、蔬菜時,應先供養佛,然後再自己食用;不這樣做,得失意罪。受持戒律以後,遇到出家人,如果想給出家人講法,但出家人不想聽或者對所講不加讚歎,趕緊停下來;否則,得失意罪。同時,跟出家人搶話說,得失意罪。跟出家人打交道一定要注意,如果在路上看到出家人,一定要讓他走前面。跟老人一起走也如此,不能走到老人前面。如果是信佛人和不信佛的人一起走,信佛人走在前。若對方不知道是信佛的,可以除外。受持戒律以後,要是到廟裏幫助過齋,看見自己的師父在那兒呢,多給盛一點,起了偏心,得失意罪;都是三寶,不平等不行。受持戒律以後,養蠶得失意罪。受持戒律以後,在路上遇到傷病的人,要上前尋問、給予關心,如不這麽做,得失意罪。如果在家人,誠心受持這些戒律,爲受持優婆塞戒,是優婆塞中的珍寶,人中丈夫。菩薩有在家、出家兩種,出家菩薩爲比丘;在家菩薩爲優婆塞。出家菩薩持具足戒不爲難;在家菩薩持具足戒,實是爲難,多惡因緣纏繞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rcy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