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下一張(熱鍵:c)



下面永明所闡述之聞性

汝若未見性必不能會

何故?

被識所縛故!



若有業識者

其心飄浮不定

下面之言保證看不下去!

不信汝自己試試看!!



光是第一句

聞性者:

即今聞性。具三真實。文殊簡出。現證可知。

觀音入門。圓通立驗。非從行得。不墮有為。

豈假功成。本來如是。



已經告訴大家這是:

文殊簡出。現證可知。

觀音入門。圓通立驗。



既然現證可知。圓通立驗。還去懷疑嗎?



如何能至:

非從行得。不墮有為。

豈假功成。本來如是。



若不能會甚或看不下去者

讓祂在汝心裡不停重複下去

像卍字雲系一直在心底轉去

自己試試看!!



汝今有緣來到東山叢林

祖師之東山法門

便能讓汝受用無盡



這廣告咱祖師不用花錢

吾亦不用花錢推銷

誰說修行要花錢?



所以從現在起

不用四處去花錢點光明燈



請點亮

汝心中才具有之無盡光明燈

此心燈一明一切明

就在下面一段~~~





有好消息

請回報四重恩!





聞性者:

即今聞性。具三真實。文殊簡出。現證可知。

觀音入門。圓通立驗。非從行得。不墮有為。

豈假功成。本來如是。



首楞嚴經偈云:

譬如人靜居。十方俱擊鼓。十處一時聞。此則圓真實。

目非觀障外。口鼻亦復然。身以合方知。心念紛無緒。

隔垣聽音響。遐邇俱可聞。五根所不齊。是則通真實。



音聲性動靜。聞中為有無。無聲號無聞。非實聞無性。

聲無既無滅。聲有亦非生。生滅二圓離。是則常真實。



釋曰:

此是直說。如今一切眾生。日用現行。聞性三真實之理。

一圓真實。二通真實。三常真實。



一圓真實者:

以聞性遍一切處。十方聲塵。應時無有前後。

以同時周遍。一一皆不出自性。

如水起波。波不離水。以聲處全聞。聞外無法。

即是本聞。自具圓通之性。非待證聖方有斯事。



故法華經偈云:

父母所生耳。清淨無瑕穢。

以此常耳聞。三千世界聲。



又云:

持是法華者。雖未得天耳。

但用所生耳。功德已如是。



二通真實者:

且眼根見性。雖即洞然。能觀前而不觀後。

鼻舌身等三根。皆以合中知。因能所而生起。

若意知根。所緣不定。念念遷移故。



五根所不齊。唯耳根圓通無礙。

聽響之際。任隔礙而遠近俱聞。

妙應之時。無揀擇而大小咸備。



故高城和尚歌云:

應耳時。若幽谷。大小音聲。無不足。

十方鐘鼓。一時鳴。靈光運運。常相續。

則處凡身而不減。居聖體而非增。常現常通。塵勞不能匿其神彩。

非間非斷。天魔不能挫其威光。

不壞緣生之耳根。圓具一靈之妙性。



三常真實者:

音聲性動靜者。動靜是音聲之體。

性於聞中似有似無。若無聲時號無聞。

非實聞無性。以聞性常在。

若聞性隨聲塵滅。則前聲滅時。後聲不合更聞。

故知:

聲塵自無。聞性非滅。

聲塵自有。聞性非生。



又非唯聞性無生。返觀聲塵亦無生滅。

以從緣而起。自體全無。

如華嚴論云:

一切諸法。猶如谷響。

楞嚴疏鈔云:

如谷中無聲。無聲即無響。法界中皆無聲。一切聲皆是妄心。

妄心不動時。皆無妄想。以有差別心執受。

即有聲。四大。如枯木。即本無聲。皆緣執故。



諸大菩薩。不以音聲聽法。是知聲塵本無。

皆因執有。情消執喪。萬法本虛。有無既虛。生滅何有?

則知我性與如來性無異。

一切世間法即是佛法故。



經云:

是法住法位。世間相常住。

如憍陳那。因聲悟道。妙音密圓。



古釋云:

若有能所。未得名密。悟四諦理。推能聞及所聞。皆是自心。

心即是本覺光明。圓照法界。

始覺智心。亦圓照法界。

即是因聲得悟。一切眾生。依此觀亦得解脫。



若聞聲可意不可意生憎愛。便被聲縛。

但觀心海中。是聲出處。以心海。元無有相。心雖含聲。聲亦無相。

無相。即於一切聲中而得解脫。

故知無法不心。無心不法。如是明達。

則於一切諸法。不合不散。無縛無脫矣。



故佛告阿難:

汝學多聞。未盡諸漏。心中徒知。顛倒所因。

真倒現前。實未能識。恐汝誠心。由未信伏。



吾今試將。塵俗諸事。當除汝疑。即時如來。勅羅睺羅擊鐘一聲。

問阿難言:

汝今聞不。阿難大眾。俱言我聞。



鐘歇無聲。

佛又問言:

汝今聞不。阿難大眾。俱言不聞。



時羅睺羅又擊一聲。

佛又問言:

汝今聞不。阿難大眾。又言俱聞。

佛問阿難:

汝云何聞?云何不聞?



阿難大眾。俱白佛言:

鐘聲若擊。則我得聞。

擊久聲消。音響雙絕。則名無聞。



如來又勅羅睺羅擊鐘。

問阿難言:

爾今聲不?

阿難言:聲少選聲消。



佛又問言:

汝今聲不。阿難大眾。

答言:無聲。

又頃。羅睺羅更來撞鐘。佛又問言:

爾今聲不。阿難大眾。俱言有聲。



佛問阿難:汝云何聲?云何無聲?

阿難大眾。俱白佛言:

鐘聲若擊。則名有聲。

擊久聲消。音響雙絕。則名無聲。




佛語阿難。及諸大眾:

汝今云何自語矯亂?



大眾阿難俱時問佛:我今云何名為矯亂?

佛言:

我問汝聞。汝則言聞。又問汝聲。汝則言聲。唯聞與聲。報答無定。

如是云何不名矯亂?

阿難!

聲消無響。汝說無聞。若實無聞。聞性已滅。同于枯木。

鐘聲更擊。汝云何知。知有知無。自是聲塵。或無或有。

豈彼聞性。為汝有無。聞實云無。誰知無者。

是故阿難。聲於聞中。自有生滅。

非為汝聞。聲生聲滅。令汝聞性。為有為無?



汝尚顛倒或聲為聞?何怪昏迷。以常為斷?

終不應言。離諸動靜。閉塞開通。說聞無性。

如重睡人。眠熟床枕。其家有人。於彼睡時。

擣練舂米。其人夢中。聞舂擣聲。別作他物。

或為擊鼓。或復撞鐘。即於夢時。自怪其鐘。

為石木響。於時忽寤。遄知杵音。自告家人。

我正夢時。惑此舂音。將為鼓響。



阿難!

是人夢中。豈憶靜搖。開閉通塞。其形雖寐。聞性不昏。

縱汝形消。命光遷謝。此性云何。為汝消滅。



楞嚴疏云:

擊鐘以辯真妄者。即聞性而可真。

舉聲塵而辯妄。若因聲有聞。此聞不離聲。

若離聲有聞。此是真聞。



汝今但執隨聲之聞。此聞不離於聲。只合是聲。不合是聲。

若真聞性。如水不滅。聲塵如風。鼓水成波。故有聞相。

聲塵不起。聞相即無。而聞性不滅。

以性不滅。聲塵若來。還有聞相。

如水不滅。若風動時。即有波相。

如色真性。遍十方界。隨心感現。則有色相。

此之聞性。亦復如是。

故知不認。自體恒常之聞性。

却徇聲塵生滅之聞相。遂乃聞讚而生喜。聞毀而起瞋。

以迷本聞故。隨聲流轉故。



文殊云:

眾生迷本聞。循聲故流轉。阿難縱強記。

不免落邪思。豈非隨所淪。旋流獲無妄。



又云:

旋汝倒聞機。返聞聞自性。

性成無上道。圓通實如是。



如今以聲為聞。背心循境。豈不是倒聞之機。

若能旋聲塵之有流。復本聞之無妄。則是返聞自性。得本歸原。

內滅翳根。外消塵境。能所既脫。

本覺道成。寂照圓通。真實如是。



所以佛告阿難:

以諸眾生。從無始來。循諸色聲。逐念流轉。

曾不開悟。性淨妙常。不循所常。逐諸生滅。

由是生生。雜染流轉。若棄生滅。守於真常。

常光現前。根塵識心。應時消落。想相為塵。

識情為垢。二俱遠離。則汝法眼。應時清明。

云何不成無上知覺?

是以若了聞性。即成正覺。於是心境雙融。動靜俱泯。



如觀音言:

彼佛教我。從聞思修。入三摩地。

初於聞中。入流亡所。所入既寂。

動靜二相。了然不生。如是漸增。

聞所聞盡。盡聞不住。覺所覺空。

空覺極圓。空所空滅。生滅既滅。

寂滅現前。忽然超越。世出世間。

十方圓明。獲二殊勝。



一者。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。與佛如來。同一慈力。

二者。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。與諸眾生。同一悲仰。



是以初從聞性入時。先亡動靜聲塵之境。

次亡能聞所聞之心。既心境俱亡。又不住無心境。

及能覺所覺之智。則覺智俱空。

此空亦空。方成圓覺。故云空覺極圓。

空所空滅。始盡生滅之原。到寂滅本妙覺心之地。



如起信論云:

一切諸法。皆由妄念而有差別。

若離妄念。則無境界差別之相。

故知妄念空而根境謝。識想消而塵垢沈。

則法眼應時清明。常光了然頓現。

見聞本性既爾。諸根所現亦然。



故經云:

六自在王。常清淨故。



又首楞嚴經偈云:

一根既返原。六根成解脫。見聞如幻翳。三界若空華。

聞復翳根除。塵消覺圓淨。淨極光通達。寂照含虛空。

却來觀世間。猶如夢中事。但以未覺悟。前於染淨中。



有一毫見聞取捨之處。皆在三界無明長夜生死夢中。

纔得見性。便同覺後。自覺覺他。故名為佛。 







今對吳言生之論(白色部分)詳述之~
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mercybuddha&article_id=10304917



因甚向鐘聲裏披七條?
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mercybuddha&article_id=8696086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ercybuddha 的頭像
    mercybuddha

    mercybuddha的部落格

    mercy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