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六祖惠能應機、接機公案



以六祖法寶壇經之公案為主

將細述曹溪一味之旨



悟心成祖。先聖相傳。 



故達磨大師云:明佛心宗。寸無差悟。行解相應。名之曰祖

悟心成祖。是故悟道者名祖師

先聖相傳。此宗門無上之法皆名「祖師禪」



此見性成佛“頓悟”法門歷代祖師皆不自創

以心印心,燈燈相續,法法相傳,都叫做「祖師禪」 



稍後再述~





1.  即心元是佛

 

法海問曰﹕即心即佛,願垂指諭﹗

師曰﹕

前念不生即心,後念不滅即佛,

成一切相即心,離一切相即佛,



吾若具說,窮劫不盡,聽吾偈曰:

 

即心名慧,即佛乃定。 定慧等持,意中清淨。 

悟此法門,由汝習性。 用本無生,雙修是 正。 



法海言下大悟,以偈贊曰:



即心元是佛,不悟而自屈。

我知定慧因,雙修離諸物。 
 



六祖壇經的精華在此~

本自無生今亦不滅






即心即佛, 定慧等持,

念念一如, 非
心非佛。





“不怕念起,就怕覺遲,念起即覺,覺之即無”

不怕念起,就怕覺遲,即定

念起即覺,覺之即無”即慧

如是定慧等持



念念無住,就是念念無念,

方能念念一如



南泉曰:“苟言即心即佛,如兔有角,非心非佛,牛羊無角。”

若言即心即佛如兔有角即本有

若言非心非佛如牛羊無角即本無






稍後再述~







2. 一念自知非



智常曰: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,大通乃曰:汝見虛空否。對曰:見。

彼曰:汝見虛空有相貌否。對曰:虛空無形,有何相貌。



彼曰:

汝之本性猶如虛空,了無一物可見,是名正見,無一物可知,是名真知,

無有青黃長短,但見本源清淨,覺體圓明,即名見性成佛,亦名如來知見。



學人雖聞此說,猶未決了,乞和尚開示。

師曰:彼師所說,猶存見知,故今汝未了,吾今示汝一偈:



不見一法存無見,大似浮雲遮日面。

不知一法守空知,還如太虛生閃電。

此之知見瞥然興,錯認何會解方便。

汝當一念自知非,自己靈光常顯現。



智常聞偈,心意豁然。



乃述偈曰:



無端起知見,著相求菩提。

情存一念悟,寧越昔時迷。

自性覺源體,隨照枉遷流。

不入祖師室,茫然趣兩頭。

 



為何了無一物可見,無一物可知,猶存見知?

乃因若不見一法還存無見,若不知一法猶守空知,

存無見,守空知,便落無記也!



是故一起知見,即入識入相

如是就跟菩提自性背道而馳



如何悟道見性?

何不學祖師一心看話頭去~





楞嚴經云:「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;知見無見,斯即涅槃。」



稍後再述~





3. 何階級之有



行思禪師問祖曰﹕「當何所務不落階級﹖」祖曰﹕「汝曾作什麼來﹖」

曰﹕「聖諦不為。」祖曰﹕「落何階級﹖」

曰﹕「聖諦尚不為,何階級之有。」 祖深器之。



趙州慣喫茶。曹山好飲酒。

一對老古錐。兩人共隻手。



大慧云:莫將閑話為閑話。往往事從閑話生。 



稍後再述~







4. 污染即不得



懷讓禪師,初謁嵩山安國師,安發之參扣曹溪。讓至禮拜。師曰:「甚處來。」

曰:「嵩山。」師曰﹕「什麼物恁麼來﹖」曰﹕「說似一物即不中。」

師曰﹕「還可修證否﹖」曰﹕「修證即不無,污染即不得。 」

師曰﹕「即此不污染,諸佛之所護念,汝既如是,吾亦如是。」讓豁然契會,遂執侍左右,一十五載,日臻玄奧。後住南嶽,大闡禪宗。






青原問石頭:子何方來?曰:曹溪。

原曰:將得什麼來?曰:未到曹溪亦不失。

原曰:若恁麼用去曹溪作甚麼?曰:若不到曹溪怎知不失。





清源問石頭:汝什麼處來。曰:曹谿。 

師乃舉拂子曰:曹谿還有這箇麼?

曰:非但曹谿,西天亦無。師曰:子莫曾到西天否?

曰:若到即有也。

師曰:未在。更道。

曰:和尚也須道取一半,莫全靠學人。

師曰:不辭向汝道,恐已後無人承當。



稍後再述~



5. 我不會佛法



一僧問師云﹕「黃梅意旨甚麼人得﹖」師云﹕「會佛法人得。」僧云﹕「和尚還得否﹖」師云﹕「我不會佛法。」




稍後再述~



6. 方辨試塑看



蜀僧方辨謁師,師曰﹕「上人攻何事業﹖」曰﹕「善塑。」師正色曰﹕「汝試塑看﹗」辨罔措。
 



稍後再述~





7.菩提作麼長



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﹕「臥輪有技倆,能斷百思想,對境心不起,菩提日日長。」師聞之曰﹕「此偈未明心地,若

依而行之,是加繫縛。」因示一偈曰﹕「惠能沒技倆,不斷百思想,對境心數起,菩提作麼長﹖」 



稍後再述~





8.分別亦非意



永嘉玄覺遂玄策來參,繞師三匝,振鍚而立,

師曰:夫沙門者,具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,大德自何方而來,生大我慢。覺曰:生死事大,無常迅速。

師曰:何不體取無生,了無速乎。曰:體即無生,了本無速。

師曰:如是如是,玄覺方具戒儀禮拜。須臾告辭,

師曰:返太速乎。曰:本自非動,豈有速耶。

師曰:誰知非動。曰:仁者自生分別。

師曰:汝甚得無生之意。曰:無生豈有意耶。

師曰:無意誰當分別。曰:分別亦非意。師曰:善哉,少留一宿。



時謂一宿覺。後著證道歌,盛行於世。謚曰無相大師。 



稍後再述~





9.將得本來否



有一童子,名神會,白玉泉來參禮。



師曰:「知識遠來艱辛,還將得本來否?若有本則合識主,試說看。」

會曰:「以無住為本,見即是主。」

師曰:「這沙彌爭合取次語。」

會乃問曰:「和尚坐禪,還見不見?」

師以柱打三下云:「吾打汝是痛不痛?」

對曰:「亦痛,亦不痛。」



師曰:「吾亦見,亦不見。」

神會問:「如何是亦見,亦不見?」



師云:「吾之所見,常見自心過愆,不見他人是非好惡;是以亦見亦不見。汝言亦痛亦不痛,如何?

汝若不痛,同其木石;若痛,則同凡夫,即起恚恨。汝向前見不見,是二邊;痛不痛,是生滅。

汝自性且不見,敢爾弄人?」



神會禮拜悔謝。



師又曰:

「汝若心迷不見,問善知識覓路;汝若心悟,即自見性,依法修行。

汝自迷不見自心,卻來問吾見與不見。吾見自知,豈待汝迷?

汝若自見,亦不待吾迷,何不自知自見,乃問吾見與不見?」



神會再禮百餘拜,求謝過愆,服勤給侍,不離左右。 



有物先天地,無形本寂寥。


能為萬物主,不逐四時凋。

荷澤神會來參。師問曰:什麼處來?會曰:曹谿。

師曰:曹谿意旨如何?會振身而已。

師曰:猶滯瓦礫在。曰:和尚此間莫有真金與人否?

師曰:設有,與汝向什麼處著。



稍後再述~





10.動上有不動


惠能至廣州法性寺,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。 



六祖因風颺剎幡。有二僧對論。一云幡動。一云風動。往復曾未契理。

祖云。不是風動不是幡動。仁者心動。二僧悚然。





仁者心動有過乎?

何過之有
?

六祖此處只教人要返照已心也
~



接著六祖又教人要"動上有不動
"

仁者心動沒關係


此動原來是本源佛性隨緣而動

汝心雖動然此心之本源是不動的



若能念念心皆銷歸自性

便是"動而不動"

此不動處方是汝之本尊


不要被汝分身(起心動念)瞞去~



惟覺老和尚之偈
:

翻身踏上太平路;從此無明是本尊




是故

六祖又說:不悟佛即眾生,一念悟眾生即佛(見《般若品》)。

令人轉憶謝三郎。一絲獨釣寒江雨。



有人你罵他"沒悟"便陷入"沒悟"

如何會

一絲獨釣寒江雨




 稍後再述~




11. 善惡是兩邊



六祖因明上座。趁至大庾嶺。祖見明至。即擲衣缽於石上云。此衣表信。可力爭耶。任君將去。明遂舉之如山不動。踟躕悚慄。明曰。我來求法。非為衣也。願行者開示。祖云。不思善不思惡。正與麼時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。明當下大悟。遍體汗流。泣淚作禮問曰。上來密語密意外。還更有意旨否。祖曰。我今為汝說者。即非密也。汝若返照自己面目。密卻在汝邊。明云。某甲雖在黃梅隨眾。實未省自己面目。今蒙指授入處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。今行者即是某甲師也。祖云。汝若如是。則吾與汝同師黃梅。善自護持。 





不思善不思惡。正與麼時。不在善惡兩邊

請問在何處?

參~~~



教人看話頭者始祖即~六祖慧能~

"不思善.不思惡. 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。"

這正是話頭~



請問汝根器有過六祖之弟子乎?

否則請別謗言說修行不用看話頭~ 



稍後再述~





12.
煩惱即菩提



薛簡曰:

京城禪德皆云:

欲得會道。必須坐禪習定。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。未之有也。

未審師所說法如何?

師曰:

道由心悟。豈在坐也。

經云:若言如來若坐。若臥。是行邪道。

何故?

無所從來。亦無所去。無生無滅。是如來清淨禪。

諸法空寂。是如來清淨坐。

究竟無證。豈況坐耶。



簡曰:

弟子回宮。主上必問。願師慈悲。指示心要。

傳奏兩宮。及京城學道者。

譬如一燈。然百千燈。

冥者皆明。明明無盡。

師云:

道無明暗。明暗是代謝之義。

明明無盡。亦是有盡。相待立名故。

淨名經云:

法無有比。無相待故。

簡曰:

明喻智慧。暗喻煩惱。

修道之人。倘不以智慧。照破煩惱。無始生死。憑何出離。

師曰:

煩惱即是菩提。無二無別。

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。此是二乘見解。羊鹿等機。

上智大根悉不如是。



簡曰:如何是大乘見解。

師曰:

明與無明凡夫見二。智者了達其性無二。

無二之性即是實性。



實性者

處凡愚而不減。 在賢聖而不增。

住煩惱而不亂。 居禪定而不寂。

不斷不常。不來不去。 不在中間。及其內外。

不生不滅。性相如如。 常住不遷。名之曰道。 





簡曰:

師說不生不滅。何異外道。

師曰:

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。

將滅止生以生顯滅。

滅猶不滅生說不生。



我說不生不滅者。

本自無生今亦不滅。所以不同外道。



汝若欲知心要

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。

自然得入清淨心體。湛然常寂妙用恆沙。



稍後再述~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ercybuddha 的頭像
    mercybuddha

    mercybuddha的部落格

    mercy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