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梅庵曰:

青州百問。

中都大萬壽禪寺辯和尚 問

唐慈雲十身禪寺覺和尚 答

燕京報恩禪寺林泉老人 頌

華亭生生道人     梓







【問】

有口讚不盡。無言心自明。是則裂破虛空。不是則鬼家活計。

上人端的處。道將一句來?

【答】

不道不道。

【頌】

鳧短鶴長。松直棘曲。李白桃紅。

山青水綠。與麼酬酢。千足萬足。

禪房一枕黑甜餘。方信無由容寵辱。 




如何是

上人端的處。道將一句來?




吳言生:《楞嚴經》的境界論與禪宗思想



本來現成的現量境  

    《楞嚴經》指出,徹悟之人,對

“現前種種松直棘曲,皆了元由”卷5, 



“烏從來黑,鵠從來白。烏從來黑,鵠從來白,

人天本豎,畜生本橫,白非洗成,黑非染造,

從八萬劫,無復改移。令盡此形,亦復如是”卷5。 



松直棘曲,是原真狀態。這原真狀態,不需要任何知性的分析、論證就客觀存在,

本來現成。禪宗深諳此旨,

指出在本來現成的境界裏,智性的揣度蒼白無力:



“天下事物,皆知識到不得者。如眉何以豎,眼何以橫,發何以長,須何以短?此等可窮致否?如蛾趨明,轉為明燒。日下孤燈,果然失照。”袁宏道《德山麈談》



禪者將此發揮為禪機,重點在如下幾個方面:  

    1只有佛的智慧,才能了知“松直棘曲”的根本緣由。



僧問趙州是否   “親見”過南泉,

趙州答:“鎮州出大蘿蔔。”

雪竇頌:“鎮州出大蘿蔔,天下衲僧取則。只知自古自今,爭辨鵠白烏黑。”

圓悟謂“雖知今人也恁麼答,古人也恁麼答,何曾分得緇素來。

雪竇道,也須是去他石火電光中,辨其鵠白烏黑始得。”

《碧岩錄》第30則



這種“辨”,是般若直觀的“辨”,高度濃縮著邏輯與知性,而又超越了邏輯與知性。   



    

2既然本來現成,禪者就當順應這一切,拋卻理知的桎梏,

靜觀森羅萬象的氤氳化生,獲得精神生命的絕對自由。



“火不待日而熱,風不待月而涼,鶴脛自長,鳧脛自短。

松直棘曲,鵠白烏玄,頭頭露現,若委悉得,隨處作主,遇緣即宗。

竿木隨身,逢場作戲。”

《圓悟錄》卷1



“鳧短鶴長,松直棘曲。李白桃紅,山青水綠。

與麼酬,千足萬足。禪房一枕黑甜餘,方信無由容寵辱。”   

《青州百問》   

    



3縱使在原初的狀態中,直曲黑白仍只是相對的概念,

它們實際上是同中有異,異中有同:



“天左旋,地右轉,是平等法。雲開日出,雨下雷興,是平等法。

松直棘曲,鵠白烏玄,是平等法。”

《續古》卷4《慈航樸》




從相異的角度來說,鵠白烏玄,松直棘曲;

從相同的角度來說,也可以說松曲棘直,鵠黑烏白:



“未必是松一向直,棘一向曲,鵠便白,烏便玄。

洞山道這裡也有曲底松,也有直底棘,也有玄底鵠,也有白底烏。”

《五燈》卷15《曉聰》 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ercybuddha 的頭像
    mercybuddha

    mercybuddha的部落格

    mercy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3) 人氣()